bigo diamond recharge “给中国20年,也造不出来氢弹。”1961年西方国家赤裸裸地嘲笑我国研究不出氢弹。没想到6年后,一个年轻男子狠狠地打了西方国家的脸。 1967年6月17日,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,迅速在国际上引发了轰动。这一中国速度,让西方国家的所有人都傻眼了。 而迅速研究出氢弹,让我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的伟人就是“中国氢弹之父”——于敏。 1926年8月16日,于敏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。于敏12岁的时候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天津沦陷了。 小小年纪的于敏看到日军在天津的种种恶行,还有自己作为亡国奴的屈辱的生活,在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,也深深埋下了报效祖国的种子。 1944年,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,本来准备好好学习报效祖国,可一次大事件的发生,让于敏转了专业。 1945年,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,使日本广岛顷刻间消失在一片火海里,让于敏对原子弹的威力颇为震撼。 于敏觉得想要救国就必须得有强大的武器。于是,于敏毅然的从工学院转到了理学院物理系。也许是命运的指引,于敏这一转专业居然创造了中国奇迹。 转院之后的于敏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物理天赋,成了北大理学院院长的研究生。1951年研究生刚毕业不久的于敏,就被钱三强和彭桓武调到了中国科学院。 钱三强是中国“原子弹之父”,彭桓武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,于敏见到这两位大咖真的是十分激动,庆幸自己终于走上了实现梦想的一步。 带着报效祖国的愿望,于敏正式进行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了。在研究所的几年里,于敏的一些成就,逐渐显露出他在物理方面是个奇才,也让他对原子弹产生了深深的热爱。 1961年1月,34岁的于敏已经对原子核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,很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,但却被钱三强叫到办公室。 钱三强严肃地对于敏说:“国家已经选派你研究氢弹。”这让于敏心里有些难受,一是因为他对原子弹十分热爱,并且已经快要研究出重大成果了;二是自己对氢弹没有兴趣,更何况氢弹的研究真的太难了。 好在于敏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建设之后,出于爱国主义决定转行。 因为同年10月苏联引爆了“沙皇”氢弹,它的威力是美国当时投放到广岛的那枚原子弹的3000多倍,这让美苏的核威胁一直笼罩在我国上空。 又因为于敏回想到童年时期被别国欺负的一幕幕屈辱生活,让于敏觉得国家要强大、不再被人欺负,就必须要研究出氢弹。 可是研究氢弹确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。在国际上美国为了打压中国,根本不想让中国研究氢弹,而研究出氢弹的国家都是全程保密,根本没有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。 所以对氢弹的研究,我国真的是张白纸。想要研究氢弹只能从零开始,完全靠自己。面对这种特别大的困难,于敏坚定地带着团队隐姓埋名的进入研究。 于敏拿着计算尺一点一点地算,废寝忘食地研究氢弹的原理和构成的方案,这一研究就是4年。1965年氢弹的研究方案终于取得了进展。 方案出来后,于敏马上带上几十名研究人员去往上海,用计算机验证方案的准确性,结果是于敏的模型居然和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一模一样。 这就充分证明,于敏的方案是十分成功的。于是,1967年6月17日,在雷鸣般的剧烈响声中,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,让我国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 我国研究出氢弹的消息也在国际上引发了巨大的震动,美苏两国都以为是自己国家泄露了资料,气鼓鼓地跑回去进行大范围排查,最后才发现是我国自己研究出来的。 于老并没有在海外留过学,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天才,氢弹完全是靠自己一步步研究出来的。事实也证明,中国靠自己一样行。 于老在研究的过程中曾3次差点与死神擦肩而过,可他依然坚持奋战在研究一线。感谢于老让我国从此扬眉吐气,挺直腰板。 也感谢所有科学家们对国家的繁荣强大做出的贡献,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,深深地向他们鞠躬! ![]() |